03
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現在的綠化走得太快了。
這些年大家可以看到,我們國家的城市綠化取得了非常豐盛的成果。政府投入了很多錢來做綠化,在2015年之前大概每年是兩千億到三千億的經費,所以城市的綠化面積增加是非??斓?。
▲ 左圖:中國政府在城市綠化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大;右圖:上海中心城區綠地面積不斷提高
那么在短時間內要增加這么多的綠化面積,是怎么做到的呢?
很常見的一個辦法是“大樹進城”。大家在生活中可能看到過這些場景,很多大樹被弄到城市里面后都拄著拐棍,戴著帽子(防曬)。
上?,F在已經明確了不能再大樹進城了,但是在已經一片反對聲的情況下,很多地方仍然這么做。比如右手邊的這兩棵樹都是百年以上的樹,前兩年被引入到我家旁邊的公園里。
下面這張照片是2002年我在上海的公寓門口拍到的,它是一棵昆士蘭瓶干樹,也稱為佛肚樹。它的肚子很大,是用來儲存水分的。
那什么地方需要儲存水分呢?干旱地區。上海這個地方干旱嗎?不干旱。
這棵樹2002年從澳大利亞搬來了上海,據說當初引進時花了150萬,當時那個地方的房價是四千塊,引進這棵樹相當于在上海買了個三百多平米的房子。
那這棵樹它還在那兒嗎?
![]() | ![]() |
我的老師也很關注這棵樹,每年都會給它拍照,昨天我還給他打電話,問他這棵樹現在還穿外套嗎?他說前兩年都穿著呢,今年到目前為止還沒穿。但是大家如果從這兒路過,肯定會很納悶,這個東西究竟是啥?
這個現象還挺普遍的。比如你看很多城市喜歡種榕樹,到了冬天人們就得用薄膜做簡易溫室,給它保溫。
下面這個就更有意思了,
![]() | ![]() 等到春天你才會知道,哦原來種的是蘇鐵。 |
這些樹在城市里都過不了冬,所以人們花了很多精力來做這些工作。
那它們是怎么進的城呢?通常來說,一般要提前半年以上截斷它的主根,樹才吊得起來,吊起來以后要裝運,裝運的時候樹冠不能太大,所以樹冠也要去掉,這就是“殺頭斷根樹”。這些樹成為了無根之木,被弄到城市里面來栽種。
為了保護這些脆弱的樹,我們會給它們拄拐杖、綁繩子。它們沒有根,養分、水分都吸收不了,人們只能用這種活力素給樹補充營養,相當于給它打針一樣。
但這也是比較早期的,現在不一樣了,現在這些樹的輸液袋跟人的輸液袋甚至沒有太大的區別,
有的做得還要漂亮,是白色的袋子,完全跟人的輸液袋是一樣的,很洋氣了。所以現在這些植物進城的技術也都在不斷地進化,其實對人來說,你只要舍得花錢,基本上也都能達到樹木生長的要求,前提是你要花錢。
那種好以后是什么效果呢?你看左邊這個銀杏樹,每一年我都會去拍它,非常漂亮。
但是這種漂亮通常只有那十來天,平時它不漂亮的時候就是右邊這個樣子,看起來稀稀拉拉的。
有的樹看上去種了十幾年了,我也曾經想過為什么這個樣子它能夠堅持十幾年呢?后來我才發現,原來是有的樹被悄悄替換掉了。你看到的那棵樹可能已經不是你以前看到的那棵樹了,“此樹非彼樹”了。
左邊這個圖也是我經常走的一條路,行道樹是黃葛樹,非常漂亮,大家的根都串在一起,成為了一個命運共同體,相互之間還可以溝通。
但是突然有一天它就變成右邊這樣子了,這么大的樹,這么小的地方,合適嗎?可能沒有人去考慮它。
大家走在路上看看這些行道樹,是不是都光禿禿的?因為它們的枯枝落葉都被當作垃圾清運走了,這其實是很不劃算的。樹木的落葉既可以起到保水的作用,腐爛后也可以作為肥料,補充樹的生長。
但是每到秋冬,我們就會把落葉掃走,這相當于樹木營養歸還的一個途徑就沒有了。但是樹木還是要生長的呀,人們就一定得施肥——這又得花錢,可能還會有二次污染。
那大家是不是都是這樣種樹呢?其實也不是。世界上很多地方也能夠看到很大的樹池,樹池里面會放一些枯枝落葉的粉碎物。
我們學校的新校區非常漂亮,號稱“人民公園”,綠化非常好。有一天我突發奇想,想說那學校里這得有多少棵樹呢?然后我的學生就去數了,一共有16788棵樹,大部分還是鄉土樹種。
但鄉土樹種并不是自然樹種。我去了離我們旁邊兩公里以外的縉云山森林,這里是離我們最近的自然環境,發現16788棵樹中沒有哪個樹種出現在了森林里。當然學校是一個城市的縮影,城市是這個樣子,學校也不能免俗。
那是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是這樣呢?我2010年到日本的橫濱國立大學去訪學,這個學校沒有什么像樣的大門,這就是它的大門——
一進去就是森林。
這個學校是從高爾夫球場上建立起來的,所以這些樹都是從草皮上慢慢長起來的。學校里有個很知名的教授,叫宮脅昭,他在我們領域非常有名,他提倡森林要從自然學習。
他設計的整個綠化就是從裸地上開始,從一年生的小苗子開始種起的,然后我去日本那一年正好是它們種下的第35年,樹長到了35歲,各種植物組合成了一個森林。
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從幼苗長到了這么好的森林,中間就是35年的時間。
而且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是,這些樹是師生一起種的,每個人種了一棵,每棵樹下面都寫了一個學生的牌子。當學生們畢業了,他們還是會經?;貋砜纯?,可能他們的后代也會來,看看自己的父親、祖父當年種下的樹長成了什么樣子。
在宮脅昭教授的指導下,我們在上海也做了這樣一次嘗試,嘗試做一個“城市近自然森林”。
我本科畢業的論文其實是育苗子,然后測量這些苗子長得怎么樣,剛好這時就用上了。這個是1999年我種下的小苗,
2000年的時候,這些苗子就被運到了上??萍拣^5號門的門口,這個地方有三千平米的地,我們就在這里種這些苗子。
大家可以看到,剛種下去的時候,小苗子只有50厘米高,一年以后有的已經長到兩米高了,兩年以后變成了四米高。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
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從只有我們膝蓋這么高的50厘米的小苗子,生長成了結構非常好的森林,僅僅花了18年的時間。而且這里面已經有很多的幼樹和幼苗了,也就是說這個森林已經形成了一個可以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了。
2000年的時候我就在想,18年以后會成什么樣,可能難以想象,但是18年后再去回憶我2000年干的事情,發現其實就是彈指一揮間,好像也沒那么長。所以生命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,我們需要一些耐心去等待它。
植物在城市里是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礎設施,它是食物網的起點。好的綠化會漸漸地吸引來適應這個環境的鳥類、蟲子,可以是生物多樣性的天堂,不好的綠化可能是綠色的荒漠。
在城市的綠化中,有一些綠化是高自然覆蓋度,還有一些看上去綠化程度很高的地方,但其實是高人工覆蓋度,離真正的自然很遠。
現在有些研究也表明了高自然覆蓋度的這些地方,不管是對蝴蝶還是對鳥這樣的指示生物來說,它的豐富度都提高很多。越自然的地方,物種其實是越豐富的。
所以有個很簡單的英文,我覺得歸納得非常好,“Not all green is as good”,不是所有的綠都是一樣地好,不是我植樹種草了,這個地方的生態就建好了,絕不是這樣的。
每年春天大家會到公園看各種花,非常漂亮,但是大家看久了以后會不會有一種審美疲勞呢?好像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。
其實我更喜歡我們學校春天的蒲兒根,喜歡校園里面一到春天就盛開的這些野花野草,只要成了規模,其實都是很漂亮的。
![]() | ![]() |
我也是很好奇,這些植物都是從哪里來的呢?我們種了多少呢?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,它們會不會成為一種物種入侵源呢?因為現在已經有研究表明,在歐洲很多家庭花園里種的花,最后是外來物種入侵的一個源頭。
于是我就和學生去了重慶369個公園做調研,幾乎整個重慶所有的公園我們都做了,還包括遠郊的區縣,這個工作量是很大的,學生跑壞了幾雙鞋,給我拿了這么厚一疊車票回來。
然后我們就發現,這里面有245種草花植物,其中接近一半是外來物種,它們占了119種。而且經過我們評估,有44種植物具有很大的入侵風險,其中就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秋英。
“秋英”這個名字大家不一定熟,但是高原上的格?;ù蠹铱隙ê苁?,高原上沿路都在種,現在已經有人在說格?;òl生逃逸了。
大家想一想,高原其實是草原,哪天草原變成了秋英草原的話,那我們的牛吃什么,羊吃什么?這是一個很大的風險。
那么我們為什么一定要種植外來的物種呢?我們的本土植物不夠豐富嗎?
結果我們發現在重慶主城區大概五千平方公里的地方,有草本植物279種,85%都是鄉土物種,這里面就有很多很漂亮的花,它們都是非常豐富的草花資源,完全是可以拿來做綠化的。
當然政府好像聽到了大家的呼聲,現在北京已經提出來了把奧森公園的野花野草轉正,納入園林部門自然撫育范圍。所以有的時候這個工作其實就是一個理念性的問題,只要你的理念中覺得它好,它可能確實就好了。
跟大家分享了這么多,對我來說,在城市里面做這些綠化,耐心非常重要,我們是需要一些耐心去追尋真正的自然的。
在開始的時候,我介紹了我的老師,通常師傅帶徒弟會扶上馬送一程,我的老師送了我一程又一程。昨天我還給他打了個電話說,老師,我要到一席去分享關于我們城市生態的一些看法。然后他又送了我一程,允許我用他曾經一次報告的題目——在城市綠化建設中要“演繹真生態,拒絕偽生態”。
好,謝謝大家。